通过构建肿瘤类器官模型作为患者“替身”,在治疗肿瘤前先在体外试药,根据个体情况确定肿瘤的弱点,从而实现对疾病机制的解析,为肿瘤治疗个性化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类器官提供了更贴近真实人体环境的体外研究场所,随着类器官技术的发展,这看似科幻小说般的场景,在未来有望映照进现实。
7月6日,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5年度学术年会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举办。本次大会由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市级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共同举办。大会汇集了骨肿瘤骨病外科、乳腺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围绕类器官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及新药研发等前沿话题展开探讨,标志着迈入肿瘤精准治疗新时代。
据悉,类器官技术作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以其精准模拟人体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特性,为肿瘤机制的深度解码、创新药物研发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特别是晚期无药可用的患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类器官相当于肿瘤研究的“迷你实验室”,将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通过体外三维培养和自我组装的方式,再现体内组织结构的特殊3D组织,能够部分模拟来源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特征,重现肿瘤组织的特征和肿瘤的特异性,便于充分研究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发生发展机制、免疫逃逸机制。
会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常务副主任、骨肿瘤骨病外科主任杨庆诚教授当选为首届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委会主任委员。类器官专业委员会汇聚了临床肿瘤、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医药领域等各学科专家。提及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杨庆诚教授表示,专委会将致力于推动类器官技术科学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紧密结合,不断拓宽其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场景,为提升肿瘤精准治疗水平贡献力量。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作为此次大会的承办单位,骨与软组织肿瘤综合诊治中心(COC)是“上海市级医院肿瘤综合诊治中心建设单位”。综合诊治中心以全生命周期肿瘤综合诊治为总体目标,优化肿瘤综合诊治服务流程,形成多学科联合诊治特色,全病程一站式服务,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个性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上海市抗癌协会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医学科技创新的号召,此次成立上海市抗癌协会类器官专业委员会,旨在整合科研与临床资源,打造一个集产学研医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加速其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转化,推动肿瘤医学研究迈向更高层次,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祉。
比较好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